【找家教老師的首要前提: 安全性、沒有不當碰觸學生; 全文約

    雖然我自己當了20年多的英文一對一老師,深知一對一課程的利與弊,但我絕對不輕易建議他人請家教/一對一老師,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家長是否能確定學生的安全?

      有的家長工作忙碌,無法常關注家教上課情況,甚至家教來時會不在家--- 這正是為何每次看到有人詢問/討論 "要去補習班或請家教、要去哪家補習班,是否申請自學(有部分人自學會請家教)......等相關問題,我都不會發表意見,因為我不能確定對方能否確定學生的安全(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跟安全相比,上怎樣的課程、找怎樣的老師或補習班、哪個比較有效...等等都是其次、甚至不重要了。

    若您確定要請家教, "安全是首要的考量"---這也是本文的唯一宗旨:“沒有不當碰觸學生”這點無法冒險,未經過上課、未到課程正式結束,無法百分百確定; 而且,學生年紀越小,安全越有賴家長的謹慎把關及合宜的安排。

      有些家長或學生找老師的過程極為粗糙(未來再於其他文章中討論),以下四大方面談論如何“儘量”降低風險,但這些方法不是全部,不是只要這樣做就能確保萬無一失,家長把關還是最重要的,不只在選老師階段要盡力排除有疑慮者,找到老師後更要持續掌握整體學習情況,更要不斷適當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一、家長必須教孩子要如何保護自己】

【二、家長跟家教老師的相處】

【三、掌握上課環境的安全、規範上課時不可關門、更不可鎖門---好的制度非常重要(地理空間篇) 】

【四、掌握學生和家教老師的互動時間和頻率--- 好的制度非常重要(時間篇)】

【五、結語: 如果不能監督家教、或家長沒意願監督家教,那就"不要"請家教】

---------------------正文開始-------------------------

【一、家長必須教孩子要如何保護自己】

(一之一)必須要做到事前防範: 家長務必要嚴肅思考及教孩子 "若真的發生事情(包括老師對自己有不當碰觸時),要怎麼自我保護、求救、且一定要告知家長或能保護自己的人"。 

    無論家長再謹慎縝密地選老師,還是必須經過上課、到上課正式結束後,才能百分百確定老師會否有不合宜的行為。曾經發生事情的家長在找老師時,也不知道會發生那樣的事情,否則就不會選擇他們了,因此,家長一定、務必、必須要考慮 "若真的發生什麼事情,孩子要怎樣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且教孩子一定要告訴家長或能保護自己的人。"

(一之二)平日就要培養跟孩子的信任感,平時要聆聽孩子說話和好好溝通,不要發生事情時先罵和批評孩子,罵和批評會讓孩子不敢說自己內心的話,發生事情時也會因為怕被罵,而不敢告訴家長。總之,家長平時就要持續適當地關注孩子學習情況、更要預防、教導孩子 "若家教課程中發生什麼事情,一定要馬上告訴家長,不能忍耐。"

(一之三)安全不分男女,新聞報導的相關受害者男女都有,且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把關。雖然會感覺孩子越大、好像越可以放心一些,但沒有絕對的保證!

      其實不是只有請家教有風險, 這篇文章強調“只要有請家教,就要持續掌握孩子和家教相處的情況”,是因為此文的目的本來就只是專門討論請家教的事情; 若要廣義討論,眾所皆知: 性侵害非常高的比例是熟人所為,社會案件的加害者從家庭的熟人、親戚、鄰居、學校、工作,到甚至家人本身,所以,就算沒請家教,本來也就應該教從孩子還小,就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家長不是只掌握孩子和家教相處的情況,而是在請家教之前,本來也就要掌握孩子跟生活中各種人際相處的情況。

【二、家長跟家教老師的相處】

(二之一) 家長自己能持續學習、家長能跟著孩子一起學習,遠比請家教重要,若請家教會任何勉強的感覺,那就不要請家教。

江璟亮母親說看久了就會%5C.png

下方這則訪談連結即為 “能力不突出的母親教出13歲申請上紐約大學的孩子”,江璟亮在40秒的地方說: “真的不會的時候,我們兩個就回家一直盯著課本看”,江媽媽說: “看久了就會了”---指媽媽和孩子兩個不懂的人一起看久了就會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S4qjeZUF8&t=5s

不少人可能會想: “我能力就不好,怎麼教自己的孩子?”大錯特錯! 有一些案例是能力不出色的家長,但家長願意跟孩子一起探索如何學得更好、願意跟孩子一起學習討論,而且,跟孩子一起學習的重點在於 “儘早發生孩子是否發生了什麼事情或有什麼問題”,而非請了老師就把學習外包出去了。

我遇過不少家長學歷非常高、工作非常好,但根本就不想教孩子,寧願自己努力賺錢、讓另一半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此公認能力好的家長在教育上表現出色嗎? 沒有。

 (二之二) 家長自己要建立好自信心,莫自卑、莫自傲,如果自己面對家教會感到自卑、無法掌控情況、或自己真的很相信家教,那我建議您“不要”請家教!

這連結是一則令人憤怒和心痛的新聞: 師鐸獎校長性侵7歲姪女 法官認定合意輕判

可能有人覺得新聞中的家長只是不應該找這個曾得師鐸獎的惡狼校長教,但其實真的非常多家長真的不知道要怎樣找家教、找家教過程極為粗糙,也不知道怎樣和家教適當的相處。

連我的教學主要是在台灣的首善之區 “台北市”(在新北市或台灣其他區域的學生都是少數),且我學生的家庭經濟都還算不錯,家長也不會兩位都很匆忙、至少有一位能跟我長期溝通,但連有以上條件的家長,都還是會不知道要怎樣找老師、跟老師相處過程中都還會發生問題,更何況若所在的區域能選擇的家教少、不知道要怎麼選、家長自卑導致沒自信、讓他人掌控、全然相信好不容易找到的家教老師,那此時若遇上惡人敢做壞事,真的會發生憾事。

(二之三) 不是找到老師就沒事了,相處過程雙方要不斷調整,且找到老師後,家長也還要持續適當的關注家教與學生上課情況; 更何況人久了都容易怠惰,教學一直很熱情不可能,但至少約定的該做的事情要做到。

(二之四)家長要適當的監督,絕對不能過於信任、不可以抱持 "我都相信老師您"的態度、也不要對家教老師說類似的話:

     每次我聽到有家長跟我說這句話,我就覺得真的很不應該說這樣的話、很替對方擔憂,雖然我確實也不會做什麼壞事,但要是他們這樣對待每一個家教老師呢? 上述(二之二)提到的案例就是家長過於信任某曾經當過校長的家教老師,結果發生了令人憤恨、惋惜的事件。

 

【三、掌握上課環境的安全、規範上課時不可關門、更不可鎖門---好的制度非常重要(地理空間篇) 】

好的制度非常重要: 好的制度體現在兩方面: (一)上課地點和不能鎖門; (二)雙方相處的時間。

(三之一) 在公共空間上課,例如客廳、餐桌:

(三之二)不要在孩子的房間上課,也讓孩子知道不能讓任何人隨意進入自己的房間; 

(三之三)要讓孩子知道地域優劣勢的觀念: 不要跟任何不確定能相信的人在任何密閉空間相處,別人叫自己進去密閉空間不可以進去,無論在學校、補習班、上一對一家教都一樣。

(三之四) 不要在狹小的房間上課,雙方肢體活動空間不足,容易相互碰觸;

(三之五)絕對不可安排在無法直接看到、無法直接知道裡面在做什麼的密閉空間上課;

(三之六)家教老師和學生在任何情況都不能關門、當然更不能上鎖; 

(三之七)家教上課時,家裡一定要有人,再信任家教都不可以放孩子跟家教兩人單獨在家:

    這不是只為了孩子,也是為了整個家、也是為了保護家教的權益。而且,不能讓外人在自己不在家的時候待在家裡是常識:

    大則家人受到傷害,小則東西弄丟; 就算只是找不到東西,但當真的找不到東西時(就算只是小東西),也自然會想誰來過家裡、懷疑來過家裡的人; 大部分人懷疑了又不敢問,或是問了也無法知道真相是什麼;

與其疑心他人、破壞了關係又不能確定,不如好好規範來家裡的所有人只能待在哪些區域,絕不能讓任何來家裡的人進到哪些區域。

(三之八)若上課時直接在場會導致師生的壓力,則可以 “讓師生在餐桌等公共領域上課,家長去可以聽到兩人說話互動的房間/空間,既不是直接在現場、不會導致師生的壓力,也能掌握師生上課的情況”。

(三之九) 若家中不適合上課、或不想在家中進行家教課的話,可以在安靜一點的咖啡廳、速食餐廳、或有些圖書館有可以輕聲交談的區域。

(三之十) 裝監視器: 記得要確定容量夠大,才能全程錄影錄音,當然也要告訴老師有裝監視器。其實我很建議裝監視器,這樣上課中發生什麼事情時,家長才能確切知道學生和家教老師之間的對話、事情發生的經過等等。在告知我的情況下,我不介意裝監視器,但我不知道其他老師的想法如何。

(三之 十一) 我的實際教學狀況(地理空間篇):

以上是理想狀況,但我教學的實務經驗是: "不少家庭會因為家庭成員要在公共區域看電視等等,而請孩子跟我去孩子的房間上課,其實很多人上家教課都是這樣的,尤其沒有多少人的家有很大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偏好請女老師的原因(覺得比較安全)。

能每次都做到將公共區域讓給孩子和我上課的家庭不多,甚至因家人怕會吵到我們上課,還主動叫孩子和我將房門關起來(或夏天要吹冷季也要關門),但可以確定的是: 我們從來都沒有鎖門、家人隨時都可以進來。

 

【四、掌握學生和家教老師的互動時間和頻率--- 好的制度非常重要(時間篇)】

    若學生跟家教談戀愛,當然就不會說出他們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我們可能也多少聽過家教跟學生戀愛的事情,故這點有賴家長把關,可以從聯絡和相處的時間來掌握住學生和家教有沒有過多的相處:

(四之一) 在上課時間之外,孩子會因什麼原因跟家教在社群網站或通訊互動嗎? 是良好正常的互動嗎?

(四之二) 孩子是否會在上課時間之外,太頻繁跟家教老師聯繫? 倒不是不能跟家教老師聯繫,正常的聯繫當然可以,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多事要做,所以,就算是孩子跟學校同學、朋友都不能花很多時間聊天和傳訊息,那跟家教老師當然也是一樣的,自然不可能跟家教老師頻繁聯繫。

(四之三)我的實際教學狀況(互動時間和頻率篇):

我學生跟我在在上課時間之外的聯繫幾乎都只是確定上課時間、或我傳有關教育的新聞文章影音; 偶爾雙方會互傳一些搞笑或節日祝賀,但我跟我所有學生從來都不會常打電話、也不會沒特殊事情就聊很久(不過,有好幾位學生跟我的課程已經順利結束後,還保持聯絡,那就會偶爾打電話聊很久、或偶爾見面聊天。)

(四之四) 不允許孩子隨時想問老師問題,就隨時問:

(4-4-1) 問問題可以成為聯繫的原因/藉口: 從孩子在上課時間之外,跟家教老師聯繫的情況,可以知道為何在上課時間之外,跟家教老師聯繫? 若聯繫過多,也才能提早警覺提防;

(4-4-2)最重要的是孩子本來就要先試著解決和思考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有疑問就要別人回答:

    就算老師願意在上課時間之外無償回答,我也不允許,因為 "我不會讓孩子成為有問題就找別人解決、將別人為自己解決視為理所當然,免得孩子養成 "因為我們有付老師錢,所以本來就可以想要問就問"這般唯我獨尊的自我中心。否則以後倒楣遭殃的就是家長自己了,因為孩子問人問習慣了,有什麼問題就都會要別人幫忙解決,或以為付錢就能請別人解決。 

(4-4-3) 這也是為家教老師著想: 不要浪費侵占家教老師的時間: 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是隨時都可以回答問題的,又怎麼可能有時間一直在跟孩子聯絡? 而且,在上課時間之外,沒有付費,不應該隨意占用別人的時間;

大部分學生因為時間自由(我好像沒有遇過中學生有會浪費同學的時間的觀念),所以很多學生跟同輩朋友同學想聊就聊,邊讀書邊用手機,對大人的訊息聯繫也是如此,所以必須要教導學生 "大人和學生的時間管理不一樣,聯繫的方式和內容都跟同學聯繫有很大的不同。"

(4-4-4)很多事情就是要好好跟孩子說前因後果、孩子才會理解為什麼不行這樣做,遇到事情也才會打從心底去思考每一方的立場、能為他人著想也不犧牲自己權益。

這篇文章提到的都是我一直以來跟學生約定好的相處模式,其實不少學生會在上課初期時,想到問題就傳一條訊息請我講解,但我就跟他們說上述的觀念。

這麼教不用超過三次,所有學生通通都不會要我立即回答他們的問題,真的是通通,毫不誇張。很多事情就是要好好跟孩子說前因後果、孩子才會理解為什麼不行這樣做,遇到事情也才會打從心底去思考每一方的立場、能為他人著想也不犧牲自己權益。

 

【五、結語: 如果不能監督家教、或家長沒意願監督家教,那就"不要"請家教】

或許有人會說 “哪裡需要那麼小心,我才國高中自己找家教上課也沒事”,我也遇過好幾個國高中生是自己找家教老師,家長完全沒插手、只出錢,在我所知範圍也是沒發生什麼事情,但這就靠個人判斷和運氣--- 個人經驗只是少數的,也有人就像新聞報導說得遇到不幸的事情,如果只聽沒發生事情的人說,就不會注意到危機,而什麼叫做專業?

專業就是知道在這行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從而能給很多不同情況不同的建議: 只會自己穿搭得好看、卻不能給各種身形的人穿搭建議,能叫做服裝造型師嗎? 不行; 自己煮得很好吃,能開餐廳或當廚師嗎? 完全兩碼子事。家教也是一樣,在這行越久,我越知道很多不同狀況,考慮事情之多,不是我才剛當家教時所能想像的。

其實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對一課程/家教課可能遇到,也有不少學生是在學校、補習班遇到的(新聞和著書都有記載),所以,其實本來就該事先預防、從小到成長的每一階段,都要教導孩子如何預防受害、且若發生事情要立刻告訴家長;

    一對一課程的師生相處距離更近,對別有心思的人來說,確實有更多為非作歹的機會。這也是為何 "雖然有些學習問題的確是一對一課程能比較有效的解決,但只要對方沒時間陪伴孩子、不會傾聽孩子,就算對方富可敵國,我也絕對不會建議對方請家教/一對一課程。"

~謝謝閱讀,全文約5,201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說"大蒜大蒜大蒜" 的頭像
    說"大蒜大蒜大蒜"

    家教、學英文/中文、翻譯、文化、旅行... Learning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e, Traveling....

    說"大蒜大蒜大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