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首張圖為<<上哈佛學到的事>>此書之封面。作者為韓國記者姜仁仙,他於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就讀後,寫下此書,本文最下方有此書之第98至103面共六張照片,內容為採訪一位哈佛學生佛萊迪,接下來至虛線前,即為擷取自此訪談的部分內容:

     「我認知到一項事實,那就是不管做什麼,「都一定要做我喜歡的事」。我高中時數學和物理很好,所以我深信我在那個領域有特殊才能。但是一來到哈佛以後,天啊,像我這種數學和物理程度的學生太多了。」

      原本深信比別人更傑出的 “才能”,原來只是普通程度,在承認這個事實後,佛萊迪感到虛脫。不,那根本連 “才能”都稱不上。同學當中有很多水準完全不同的天才,他們在看到某個概念時,馬上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理解。

     「既然身邊有這樣的同學,我怎麼可能還會有錯覺,認為自己具有數學和物理的天分? 我也體認到,比別人略強的項目,並不能拿來當成決定未來要做什麼的標準。

       我從佛萊迪身上學到了一點,那就是,當我在某方面的程度比身邊的人好時,絕不能把它誤認為是 “才能”,然後作出某種重要的決定。比別人程度好看起來好像是很客觀的標準,如果換成其他比較團體時,結果卻有可能不同。然而 “喜不喜歡”的主觀判斷依據,卻是在自己心裡,所以即使換成跟其他人比較,也不會有評分結果不同的荒謬情形。

        在哈佛看到了無數的優秀同學,我的自信全被摧毀。但我在上頭蓋起了新的建築物。現在的我又像以前一樣,不怕這個世界。我再度有了自信。

       對佛萊迪來說,讀書是件快樂的事。…... 在哈佛,如果把該讀的書拖延一個星期,那簡直就是瘋了,就跟踩進地獄裡沒兩樣。因為不想那樣,所以必須勤奮讀書。……(作者採訪佛萊迪的其他內容請看這本書或這幾張照片)。

--------------------------------------------------------

(以下是我寫的,非姜仁仙作者的書之內容)

       一直以來,有很多老師建議學生用 “成績”或跟別人比,來決定要讀什麼類組或科系,我自己在二十多年前讀高中時,也被這樣建議,而因此等同直接放棄了很多其他領域和機會; 在我自己也當了近二十年的教育者後,我也像此文一樣 “反對用成績、或跟別人比較表現來決定方向”。

       我無法說 “每個人都選擇自己喜歡的,因為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某些因素,目前無法選擇喜歡的”,若是如此,請別放棄,因為其實不少人是人生某段時間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但後來卻可以,甚至因為這些曲折的經歷,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成就甚至更高,因此,目前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人,千萬不要憤世嫉俗,只要努力下去,總有 “守得雲開見月明”的一天。

而對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的人而言,我也贊同此文所言 “要選自己喜歡的領域”,而非用目前自己的表現來侷限住自己該選哪條路,若某些科目落後,當然就要很努力去補救,而非選了喜歡的領域,卻不努力改善弱點,後來表現不好,又換套說詞、把問題推到其他因素上之類的。

       對18到20歲出頭的年輕人而言,以人生長期來看,目前落後別人的,只不過是落後幾年而已,因此,想要改善任何一科都是很可能做到的,我自己有這個經驗,不少學生也有這樣成功挽救某些科目的經驗,相信讀者也多少遇過這樣的人或例子,既然這樣成功挽救某些科目的經驗不少,甚至可說是蠻多的,那又怎可以靠目前學習某些科目的情況,來決定要選擇何領域這樣重要的決定呢?

    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些、也沒人告訴我們這些正確觀念,導致自己因為目前某些科目較差, 就“自以為、自己感覺” 輸了同儕很多,沒想過可以怎樣改進,就放棄某些可能/機會,很多學生都是這樣,我自己高中選類組時也是這樣:

       高一時,我因為我的理化從國二起,就沒有好好的學,當時覺得自己的理化落後同儕很多,所以沒有好好補救,但其實用人生長期、宏觀的時間長河來看,高一的年紀,理化也只不過頂多落後兩年多而已,比很多社會人士要花五年到十年救英文,時間都來得短許多,但當時卻覺得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自己的理化落後到不可挽救回來的地步一樣。

      但當時卻沒有任何人告訴我這樣想是不對的,也沒想過可以請教人 “我的理化救得回來嗎?”, 我只是一心覺得自己的理化落後別人非常多、自以為不可能救回來。再加上當時的教育,更加沒有讓學生探索各種不同領域和工作,所以,對自然組也就比較不知道在做什麼。   

    其實,若真的喜歡自然組的話,當時落後的科目是可以補救、是可以靠努力學好來的,但無奈當初沒人跟我們說這樣的話,這也是我這些年跟我學生說的,也是我會寫這些文章、跟大家說這些的原因: 希望大家不要再犯一樣的錯。

       國高中生的人生經驗更有限,難以體會也難以注意到自己目前某些知識的落後,之於人生的時間長河,只不過是落後個幾年,其實就算是成年人,也很多成年人無法體會這點,於是,很多成年人也是原本只不過走錯幾步棋,後來卻也不知如何補救,讓情況變得更糟;

       更別提對這年紀的很多孩子而言,跟同儕相比,他們容易覺得自己落後很多,看不到未來人生長期可能進步很多,看不到自己的落後是由很多因素組成,而會傾向於歸咎自己天生的資質。

       既然歸咎到天生的資質,那表現沒那麼好的人,就容易傾向認為自己做不到、放棄自己或某些可能性; 表現好的,會以為是自己天生就比他人厲害,不知道每個家庭能給孩子的幫助不同,沒意識到自己表現好是因為自己家庭給自己的幫助,這樣的不了解可能會變成把事情看得理所當然、把事情看得過於簡單、或將自己看得比別人厲害,反倒疏於準備、輕忽怠慢,導致也沒能表現得很好--- 以上這些都是我近二十年的一對一教學,遇過很多次的真實案例。

    以下照片是<<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一書中之98至103面,此書作者是韓國記者姜仁仙,他在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就讀後,寫下此書; 以下照片中的內容為採訪一位哈佛學生佛萊迪:

【&lt;&lt;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gt;&gt;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lt;&lt;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gt;&gt;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lt;&lt;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gt;&gt;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lt;&lt;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gt;&gt;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lt;&lt;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gt;&gt;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lt;&lt;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gt;&gt;書中說 : “比別人略強的項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說"大蒜大蒜大蒜" 的頭像
    說"大蒜大蒜大蒜"

    家教、學英文/中文、翻譯、文化、旅行... Learning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e, Traveling....

    說"大蒜大蒜大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